English

老北京的“皇城文化”和“胡同文化”

2001-03-25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北京是一个移民城市。北京人来自五湖四海、四面八方。

从远古到夏商周,从秦汉到明清,北京一直是诸多民族繁衍生息、交汇融合的场所。“胡同”是元大都遗语,紫禁城是大明永乐帝下令建造的,“萨其马”是满族的食品。

“北京文化”是一个笼统的概念。如果细分,它还可以划分为“皇城文化”(又称北城文化),“胡同文化”(又称南城文化、平民文化)及“夹生文化”(即外来人和土生人融合过程中的文化)、“外城文化”(内四城以外的朝阳、海淀、丰台、石景山的近郊文化)。

由于中轴线贯穿紫禁城,致使东城、西城都有皇城的一部分;此外,一些王府大宅也坐落在东、西城(合称北城),便形成了特殊的皇城文化。大清帝国寿终正寝以后,旧贵族衰落、消亡了,但新贵族(官僚、商贾、富绅)应运而生(旧有“西富东贵”之说,即西城富商人家多,东城为官的住户多)。于是,北城文化承继了皇城文化的衣钵。时代变迁,连新贵族都消融在平民百姓之中,可是北城文化依然带有贵族气息。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,是斯文、文雅;表现在语言上,是清脆、柔和、文雅。由此,典型的北城语言被称为“北京官话”。

崇文、宣武在东城、西城之南,由此合为“南城”。旧时,南城的居民多为平民百姓,如卖烤白薯的、卖小金鱼的、拉洋车的等小商小贩和脚力车夫。南城的胡同里,也有一些高门大院,是富商的住宅。不过这些富商大多属于外来的暴发户,少有京官显宦背景;即使有,也是来自外省。失意的文人墨客、梨园子弟,会出现在小酒店和鸡毛小店。由是,富有民间色彩或者说平民色彩的“南城文化”应运而生。典型的南城口语,被称为“胡同语言”。它的主要特色是平俗化、市民化,且有些油腔滑调。比如老北京说“怎么着爷们儿?”、“吃了嘛您呐?”,就充满了市井油滑味道。此外,胡同语言经常搀杂着北京土语。相声大师侯宝林说过一段北京土话:“嗳,那天我?你去了。你没在家,我溜溜儿等你半天,你压根儿也没回来。我一看遮子了,就撒鸭子了。”这“?”,就是“看”;“溜溜儿”,是“一直”,且有形容状态的意思;“压根儿”,是“一直”;“遮子了”,是“不行了”、“坏了事了”;“撒鸭子”,是“走了”、“跑了”、“离开了”。

伴随着北京的现代化,传统的“北城文化”与“南城文化”之间的反差逐渐缩小。不大了解这一文化差异的人,已经感觉不到这种不同。特别是几百万新移民的介入,使这种文化差异更加模糊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